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褚宏启 | 以考试评价改革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褚宏启   时间:2024-10-17   点击数:

摘  要:2024年9月9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大会是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动员部署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深刻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总书记的讲话清晰擘画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图景,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深入学习贯彻教育大会精神和重要内容,探讨新形势下教育考试与评价改革方向与重点举措,本小编特邀请了九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结合大会精神发表认识体会、探讨改革难题、提出观点建议,并汇编成一期专家笔谈,以飨学界与广大读者。


关键词:全国教育大会;教育强国;教育现代化;考试评价改革;拔尖创新人才;数字化转型;高考综合改革;测评技术;人工智能;学业评价;人才评价;科学教育;核心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1]。这些要求的聚合点,就是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尤其是科技英才。“全链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仅包括大中小学阶段的教育,也包括走向职场后的人才使用,“育”和“用”要有机结合、统筹推进,才能多快好省地培养出能够产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拔尖创新人才。不论是“育”还是“用”,评价与考试考核都是“指挥棒”,会对教育的发展方向、人才的发展走向产生根本性影响。教育领域考试与评价中的唯分数、唯升学,科研与人才评价中的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都不利于人才的识别、选拔与培养,都需要进行深入改革。


第一,在大中小学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考试评价改革,引导教育教学培养适应学生个体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21世纪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不是某一个国家提出来的,而是众多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在20世纪至21世纪之交先后提出的,是为了适应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等大变局而提出的,因此又被称为“21世纪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世界范围内教育目标的升级改造。2014年,我国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在大中小学各学段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2]。这标志着我国进入新时代以后,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发生重要转折与重大升级。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考试评价改革必须强化素养导向,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3]。而且,这种考试评价并不只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还要延伸到各级各类学校。


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信息素养等,其中创新能力是一个人主体性与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也是我国学生素质的短板。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考试评价改革,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必须将对核心素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考查转换为可观测的外显表现,进而开发相应测量工具,通过终结性、表现性评价等手段开展评价。中高考要改革,考试题目要优化改进,要更多体现核心素养导向,要让考试分数有更高的素养含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考试评价改革不能只涉及中高考之类的升学考试,还应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内的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测试与评价,包括班主任写操行评语、科任教师对学生的日常测评等,这些都要体现核心素养导向尤其是创新能力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评价合力与教育氛围。


第二,改革强基计划招生方式,突出针对创新能力的考试评价。强基计划于2020年启动,是我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大举措之一,目前全国有39所高校的13个专业大类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招生录取中,高考成绩占85%,校考成绩占15%,校考由各高校自行组织,包括笔试、面试与体质测试等内容,五大学科竞赛成绩在校考成绩中占据重要地位。强基计划的实施有力促进了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面向未来,强基计划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导向,不断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首先,要改革过于偏重学科成绩的现有做法,借鉴国外识别资优学生的成熟经验,除高考、校考及学科竞赛成绩外,把学生的智商(一般智力)、创新能力、学习动机等三项内容也纳入考试评价范围。其次,给予招生高校更多的自主权。提高校考成绩占比,可以由15%提高到25%甚至更多。加大对于“偏才”“怪才”的招生力度,比如,若数理化单科成绩特别突出,可以优先录取或降低总分要求。此外,有些中学把强基计划视为降分录取手段,不支持甚至阻止优秀学生参加强基计划考试招生,对此需要提出明确的干预措施。与此相似的一个问题是,旨在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中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的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简称“中学生英才计划”)因不与高考挂钩,所以许多中学、家长不愿支持优秀学生参与。鉴于此,建议将中学生英才计划与强基计划招生适度关联,将前者作为招生的重要参考因素,以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参与,从而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第三,深化“破五唯”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科研人员创新能力提升的科研评价制度。“五唯”导向的科研评价以统一、量化为特征,尽管在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等问题,严重影响科研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2018年,我国“破五唯”政策启动,迄今已有六年,相关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还存在“上热中温下凉”问题,标准与制度尚不健全,尤其在引导科研人员追求卓越价值导向方面尚未有根本好转,“破五唯”治理需持续深化。首先,进一步明确分类评价标准,重点明确不同类别成果的创新水平、质量、实效和贡献的细化评价标准,尤其是应用研究、技术发明、成果转化的衡量标准,通过“立新标”推进“破五唯”走深走实。其次,改进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精准度和公平性,不再只以数量论英雄,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创新与贡献。同时,建立长效评价机制,适当延长评价周期,减少评价频次,注重评价实效。最后,推进开放评价,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打破政府评价为主的格局,压减政府主导的各类评价数量,同时大幅增加基层单位评价、同行评价、用户评价、市场评价比重,坚持“谁使用谁评价”,赋予用人单位充分的评价自主权和资源分配权,把“帽子”变成“凳子”,有岗位才有待遇[4],使人才成长与单位任务更好地协调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略。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街道  邮编: 710105 电话:029-85892530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6 西安翻译学院信息管理中心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