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师范学院:做好师资队伍建设
如何“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是高校尤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对此,洛阳师范学院的经验是“构建基于产出的评价改进机制,做好2个合理性评价和3个达成情况评价,并采用两种以上的评价方法互相校验,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
此外,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主体是院系、是教师,洛阳师范学院非常重视师范类专业认证师资队伍建设,除了组织师范类专业教学单位院长、系主任和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河南省及专业学会举办的各类专业认证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学校还邀请省内外认证专家到校讲座培训。教学评估与质量监控中心也在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各种系列培训,各认证教学单位组织全员培训等,目的是全面提高师范类专业认证师资队伍水平,为做好师范类专业认证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同时,学校还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学位,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开展岗位培训,举办“校长杯”课堂教学大赛、微课比赛、公开课展示、线上教学经验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实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达标认定制,至今已坚持20年,成效显著。
另外,学校还非常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实行师德师风年度考核,明确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规范,制定职业道德评价与管理办法,对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行为“零容忍”,在年度考核、职称晋升、聘任聘用、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并且我校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在教师绩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到基础教育一线实践的师范类专业教师倾斜,优先推荐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在年度教学工作量考核中提高到基础教育一线实践的师范类专业教师教学课时系数。同时,对教师在基础教育实践中取得的项目、专著、论文等教学研究成果给予相应奖励。
昆明理工大学:自评报告要体现真实
撰写并提交自评报告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昆明理工大学原教务处处长邹永松看来,专业认证是对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和结果的审视,最核心的就是要体现真实,展示专业的真实办学水平和特色。
同时,该校“二测”机制为学校自评报告撰写提供了充足的评价数据。除了常规对教师、课程、学生的监测以外,该校还开创性地将学院或教学单位、专业作为整体监测对象,且所有指标实现完全量化。邹永松认为,作为学校职能部门,做好宏观监测是促进各单元教学活动高质量开展的有力措施。
据介绍,为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达成度评价),昆工在培养方案的编制中,围绕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原则,从易到难,由简至繁,重构课程体系,构建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基于学科竞赛、创新训练贯穿始终的四阶梯递进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通专一体的第一阶梯;“专业实验课(单门课程)+课程设计”培养解决简单工程问题能力的第二阶梯;“综合实验课(多门课程融合)”培育解决当前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第三阶梯;“毕业设计”瞄准未来五年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发展的第四阶梯。“四梯”课程体系从基础上保证了达成度的实现。
天津理工大学:以认证促建设,以改革促发展
天津理工大学吕联荣教授结合已通过认证专业建设实践,围绕专业认证工作开展中的一些重点与难点问题分享了见解与经验。他表示,近年来天津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用专业认证的标准规范人才培养过程、持续改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方面同样收获了良好成效,例如:
构建并实施了以工程教育为核心的专业培养体系。专业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以输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思想,建立了全面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和持续改进机制。
从“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到“SPOC”的新型教学模式。以“高频电子线路”为例,授课过程中,学校针对课程的特点及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修改了教学大纲,将总学时中约4/5学时划分为大班授课,由一位教师主讲,其余约1/5学时划分为小班研讨,由主讲教师和其他3位老师组织讨论、答疑。该特色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教育部教指委教改项目的支持并已结题,同时此模式也推广到南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等兄弟院校。
建立了以实际工程应用为背景的系列实践课程。专业教学团队邀请同行专家、企业专家等共同讨论课程体系建设,并根据京津冀地区电子信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制订培养方案。根据专家提议,学校2016年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了四门以实际工程应用为背景的“课程设计”课程。2019年,为提高在实践环节中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的能力,专业进一步将原有的4门课程设计升级。2021年教学中主干课新增仿真实践项目,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重构了课程知识体系,弥补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以支持课程能力目标达成。
此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还创建并实施了“多维度、可量化”的评学方法,推动了多项教学改革建设;开展了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研究与实施,建设系列“金课”;建立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了“以赛促学、以赛促做”的竞赛机制及实验室开放制度,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设了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精品课,并开设了相应的网络课程;坚持“教/学/研/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思想,在打造特色教学团队的同时,也努力成为科技创新团队。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韩占生教授认为,专业认证秉持的是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反向设计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再从聚焦课程目标达成正向实施来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和培养目标愿景的实现,可以说是一个教育理念先进、人才培养逻辑自洽且极具操作性的专业建设指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乃至由此衍生借鉴而产生出来的我国其他专业门类的专业认证(评估)工作,都遵循着“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这三大理念。因此,“只要能把这三条落实到位,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就应该是有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