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是党和国家为新时期民办教育建设发展指明的新方向、新要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准确把握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与“高质量发展”,成为民办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和本质要义。
(一)民办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
当前,民办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党的二十大以来,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助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使命、新要求。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对民办教育改革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政策指引——“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成为民办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新时期,实现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时代内涵。
1.依法规范办学是民办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出发点
纵观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政策演变与走向,无论是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发轫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演变进程:“积极鼓励—严格控制—加强管理—依法管理”[3],始终贯彻“依法规范发展”的政策指向。再者,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诚信办学,是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准确把握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新时期,民办高校要在自觉依法规范办学的基础上,寻求建构内在质量文化的根基。
2.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民办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落脚点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于,人民群众迫切需求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资源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由此,着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下我国普通高校从大到强的必然选择。民办高校经过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引导和支持,高校数量和办学规模得到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多元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面对新阶段的发展矛盾和社会需求,民办高校要转变发展策略,逐步从规模扩张转移到质量提高,将分类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作为最终的落脚点,将稳定办学规模和提高办学质量作为质量文化建设的落脚点。
3.建立健全民办高校内在质量文化体系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和根本保障
随着民办高校规模的持续扩大,民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引导民办高校规范办学的同时,督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加快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重要举措。而质量文化是以大学持续改进和提升质量为目标的组织文化,能通过文化内驱力引导和形成利益相关者的发展愿景、共同价值观和信念[4]。从这个角度而言,民办高校探索建立健全内在质量文化体系,增强规范办学、内涵发展动力,持续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就成为整体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和根本保障。
(二)民办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大学质量文化,作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一种“柔性”价值建设与“刚性”制度保障[5],体现了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和根本需求。当前,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追求效益优先与社会公平的质量文化,与“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民办高校质量文化相融合,成为新时期民办高校建立完善质量文化体系的根本价值取向。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办好民办教育,首先要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旗帜鲜明,在建设形成高质量发展的质量文化过程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自觉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质量保障等各方面,进一步推动民办高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引领民办高校始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依法规范办学过程中,要自觉贯彻社会主义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自觉执行国家对民办教育事业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要清晰地认识到党赋予民办高校党委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维护受教育者的利益,秉持教育公益性原则
推动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要秉持教育公益这一根本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6]。在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民办高校要牢固树立公益性的办学理念,强化公益意识,维护教育公平,从根本上契合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自觉维护受教育者的利益,摒弃盲目追逐利润的功利行为,从而实现公共利益这一最重要的办学目标和育人功能。当然,教育本身作为一项公益事业,不只局限于自身的教育活动,更广泛作用于整个社会。民办高校作为地方性、应用型高校,服务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成为其积极投入公益办学事业的又一切入点。为此,民办高校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丰富实践育人资源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提升了自身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成为重塑民办高校内在质量文化和育人品牌的新契机。
3.坚持“学生成长发展”育人主线,凸显立德树人重要使命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更加凸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由此,民办高校在重塑建构内在质量文化时,要坚持“德育为先、学生中心、服务成长、助力发展”核心价值取向,将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作为其育人主线。民办高校作为地方转型发展的应用型高校,其办学方向和育人目标在于培养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民办高校的质量文化建设要着眼地方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此外,不断优化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是民办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在探索推动民办高校建立高质量发展文化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成长发展自觉性、全面性,也要引导教师将自身专业化、高素质发展与学校提升办学质量、育人水平相结合,将学校质量文化建设与教师的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形成内在关联。
4.突出优势特色,倡导差异化发展
“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是多数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途径。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多样化、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加之人民群众对个性化、多元化的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民办高校在建立形成内在质量文化的过程中,还要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动力,深刻把握教育多样化、个性化、终身化、现代化等发展趋势,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合理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增强特色,找准目标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以优质、特色的人才培养成效,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实现不断提升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新发展格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