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张劲松等 |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民办高校质量文化的内涵价值、建设困境与实践路径

作者:   时间:2025-04-18   点击数:


作者简介

张劲松(1979—),男,安徽蚌埠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副秘书长,无锡太湖学院挂职副校长,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商学院党总支书记、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教育政策、高等教育评估研究。

张锋兵(通讯作者,1986—),男,山西阳城人,山西应用科技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质量监测科科长、讲师,主要从事教育政策、质量评价研究。

李俊晓(1989—),女,山西晋中人,山西应用科技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政策研究。

项目信息

本文系2022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基于BSC的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20221363)的研究成果。

摘要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理念和新的发展方式。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主动融入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实现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新时期民办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困境是高质量发展的观念和质量文化氛围尚未形成;质量文化建设主体的素养难以适应教育高质量发展形势;办学优势与特色挖掘不够,同质化发展现象普遍存在;信息技术平台支撑不够,信息数据采集分析不全。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文化建设,应深入全面理解高质量发展内涵,持续加强“五自”质量文化建设;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升质量文化建设主体素养能力;找准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服务领域,坚持特色办学、差异化发展;树立质量数据信息导向意识,充分利用专业技术平台赋能质量文化建设。

关键词

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质量文化;“五自”质量文化建设;教师队伍;人才培养定位;专业技术平台

“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和重要途径[1]。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2]。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在教育领域的贯彻与体现,是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素质教育战略任务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之需。可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新的高等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规范发展,加强内涵建设,成为新时期民办高校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建设形成鲜明的大学质量文化,是一所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生动力和根本保障。


新时期民办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与价值取向

“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是党和国家为新时期民办教育建设发展指明的新方向、新要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准确把握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与“高质量发展”,成为民办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和本质要义。

(一)民办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

当前,民办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党的二十大以来,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助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使命、新要求。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对民办教育改革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政策指引——“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成为民办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新时期,实现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时代内涵。

1.依法规范办学是民办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出发点

纵观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政策演变与走向,无论是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发轫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演变进程:“积极鼓励—严格控制—加强管理—依法管理”[3],始终贯彻“依法规范发展”的政策指向。再者,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诚信办学,是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准确把握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新时期,民办高校要在自觉依法规范办学的基础上,寻求建构内在质量文化的根基。

2.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民办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落脚点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于,人民群众迫切需求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资源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由此,着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下我国普通高校从大到强的必然选择。民办高校经过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引导和支持,高校数量和办学规模得到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多元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面对新阶段的发展矛盾和社会需求,民办高校要转变发展策略,逐步从规模扩张转移到质量提高,将分类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作为最终的落脚点,将稳定办学规模和提高办学质量作为质量文化建设的落脚点。

3.建立健全民办高校内在质量文化体系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和根本保障

随着民办高校规模的持续扩大,民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引导民办高校规范办学的同时,督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加快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重要举措。而质量文化是以大学持续改进和提升质量为目标的组织文化,能通过文化内驱力引导和形成利益相关者的发展愿景、共同价值观和信念[4]。从这个角度而言,民办高校探索建立健全内在质量文化体系,增强规范办学、内涵发展动力,持续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就成为整体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和根本保障。

(二)民办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大学质量文化,作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一种“柔性”价值建设与“刚性”制度保障[5],体现了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和根本需求。当前,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追求效益优先与社会公平的质量文化,与“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民办高校质量文化相融合,成为新时期民办高校建立完善质量文化体系的根本价值取向。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办好民办教育,首先要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旗帜鲜明,在建设形成高质量发展的质量文化过程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自觉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质量保障等各方面,进一步推动民办高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引领民办高校始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依法规范办学过程中,要自觉贯彻社会主义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自觉执行国家对民办教育事业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要清晰地认识到党赋予民办高校党委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维护受教育者的利益,秉持教育公益性原则

推动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要秉持教育公益这一根本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6]。在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民办高校要牢固树立公益性的办学理念,强化公益意识,维护教育公平,从根本上契合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自觉维护受教育者的利益,摒弃盲目追逐利润的功利行为,从而实现公共利益这一最重要的办学目标和育人功能。当然,教育本身作为一项公益事业,不只局限于自身的教育活动,更广泛作用于整个社会。民办高校作为地方性、应用型高校,服务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成为其积极投入公益办学事业的又一切入点。为此,民办高校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丰富实践育人资源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提升了自身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成为重塑民办高校内在质量文化和育人品牌的新契机。

3.坚持“学生成长发展”育人主线,凸显立德树人重要使命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更加凸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由此,民办高校在重塑建构内在质量文化时,要坚持“德育为先、学生中心、服务成长、助力发展”核心价值取向,将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作为其育人主线。民办高校作为地方转型发展的应用型高校,其办学方向和育人目标在于培养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民办高校的质量文化建设要着眼地方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此外,不断优化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是民办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在探索推动民办高校建立高质量发展文化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成长发展自觉性、全面性,也要引导教师将自身专业化、高素质发展与学校提升办学质量、育人水平相结合,将学校质量文化建设与教师的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形成内在关联。

4.突出优势特色,倡导差异化发展

“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是多数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途径。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多样化、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加之人民群众对个性化、多元化的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民办高校在建立形成内在质量文化的过程中,还要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动力,深刻把握教育多样化、个性化、终身化、现代化等发展趋势,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合理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增强特色,找准目标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以优质、特色的人才培养成效,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实现不断提升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新发展格局的能力。


民办高校质量文化建设成效

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经历的阶段基本一致,民办高校在探索建设质量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也历经了“外部评估监督”到“内部质量保障”,再转向“质量文化建设”的过程。随着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制度体系的建设,“内外联动、齐抓共管”的高校教学质量制度和文化体系基本形成。

为了加强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尤其是重点督促和保障民办高校在内的新建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建设,近年来,教育部门自上而下建立实施了“五位一体”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其中,院校评估包括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成为引导和督促新建本科高校规范办学、特色育人的重要督导评估政策。自此,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民办本科高校全部纳入到教学评估的范畴。2020年,《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颁布实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进入改革年。参评高校突出数量与质量并重,事业指标进步与人民群众满意并重,切实将高质量发展策略落实到评估指标的完善及具体的日常评估工作中。

从民办本科高校参加教育教学评估经验和后续治理效果看,在本科高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将所有民办本科院校全部列为评估对象,从现有评估的经验及其达到的效果来看,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体上提高了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一是进一步引导参评学校明确了办学定位。多数参加过合格评估的民办本科高校办学定位更加科学合理,教学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更加突出,质量生命线意识更加牢固,以更好地适应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二是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经费投入持续增加。历经教学评估洗礼,多数高校办学条件持续得到改善,教学设备、育人环境、图书期刊资源不断升级优化;教学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增加,在经费投入总量教学经费总额达标的基础上,经费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教学专项经费和教学改革支出占比持续提升,教学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同时,师资队伍建设成效也极为显著,参评民办本科高校的教师队伍在数量、质量及结构上有了明显优化,这都为教育改革、育人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三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初步建立运行。通过以评促建,各民办高校都探索建立了适合本校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制定各环节质量标准、完善教学信息采集体系、改进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持续改进和优化信息反馈处理机制等举措,初步形成了民办高校基本的质量文化基因,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而培育和建设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新时期民办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困境

(一)高质量发展的观念和质量文化氛围尚未形成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质量文化已经不仅仅是改进优化质量的内在动力和保障,更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新的管理视角[5]。经过新一轮教学评估的民办高校,实现了办学条件基本达标,育人环境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在面对规模与效益、数量与质量、外延与内涵等诸多发展矛盾时,依然缺乏内在的质量意识,对于党和国家提出的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领会不深刻。由此,各民办高校建立形成的质量文化多为被动满足外部需求的“回应型质量文化”或“反应型质量文化”[5],尚未形成(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五自”质量文化氛围,师生、教职员工民主参与质量建设不够充分,全校上下尚未形成自觉成长、共同追求的内在质量文化。综观当前民办高校教学评估与质量文化建设现状,多为被动式应对外部检查的“回应型质量文化”或“反应型质量文化”,自我督查规范的意识和力度还不够,明显缺乏自觉、主动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督导、改进的机制和保障。

(二)质量文化建设主体的素养难以适应教育高质量发展形势

首先,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教师是质量建设的重要主体,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水平直接关系着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短,人才资源积累不够,具体体现在:专任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比例偏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的中年教师相对偏少;中级及以下职称教师居多,高层次人才与团队数量不足,且受办学性质和待遇影响,高层次人才引进效果不明显。其次,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力量相对薄弱,质量文化意识不强,管理经验不足,理论水平、管理能力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差距,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规律认识不到位,其服务质量建设和保障意识不强,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师生不到位。最后,教学管理研究与质量建设力度不够。教学管理人员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现代教育思想和应用型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学习不够深入,缺少对教学管理中遇到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分析,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的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缺少主动采用有效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提高管理质量的意识。诸多因素叠加导致民办高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质量建设主体的质量意识和素养能力相对薄弱,在不同程度上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差距。

(三)办学优势与特色挖掘总结不够,同质化发展现象普遍存在

民办高校在持续加强内涵建设中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以特色求发展”“树立办学特色塑造品牌”等特色办学理念和思路。然而,由于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和高层次人才多由公办高校聘请而来,潜移默化间也将公办高校传统的治校发展理念和模式悄然移植到民办高校特色发展基因中,不同程度上出现了简单模仿或变相移植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模式,进而导致同质化发展现象的出现。理论上而言,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有其灵活且特殊的发展机制,在“加快应用型转型发展”“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上更加有助于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但在现实发展中,民办高校在处理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以及外延与内涵关系上形成了矛盾,对贯穿学校建设发展的特色总结不够,对民办高校固有的灵活发展机制优势发挥运用不够,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桎梏和制约。

(四)信息技术平台支撑不够,信息数据采集分析不全

当前,民办高校清醒的认识是高质量发展保障的开端,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平台、人性化的数据分析系统,有助于高校全过程、全要素、全周期监测人才培养质量,并及时加以改进和调整。然而,多数民办高校在加强内涵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时,对信息技术的优势和运用不够重视,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成效监测评估还单纯依赖于“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在专业评估、课程建设、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践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院(系)教学评估等方面缺乏专业的技术平台支撑,教学质量评价信息与数据的采集工具不合理、分析运用不全面,校园各部门不同程度存在着信息壁垒、数据孤岛的现象。可以说,质量管理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制约民办高校质量建设成效的关键因素。因此,民办高校要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及时破解质量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化问题,不断提升质量文化建设信息化水平。


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面对新阶段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追求卓越的新要求,针对当前民办高校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质量文化进程中遇到的困境和问题,民办高校要清醒地认识到,形成统一的高质量发展共识是基础,系统增强质量建设主体素养能力是关键,突出特色化办学发展路径是遵循,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化手段是保障。

(一)全面理解高质量发展内涵,持续加强“五自”质量文化建设

一是要进一步增强民办高校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意识。全面准确理解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及内涵,自觉主动将自身发展的“小逻辑”融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持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而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办好人民期盼的“满意教育”贡献民办高校的智慧和力量。二是准确把握大学质量文化的内涵与建设原则。厘清质量保障、质量管理与质量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系统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同时,注重“内外联动”,引导政府、企事业单位、专家、校友、教师、学生等高质量发展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从认同感与归属感入手,汇聚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持续推动质量保障向质量文化转型。三是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推动形成“五自”质量文化氛围。在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中,“质量文化”明确被列为评价指标,民办高校要深入领会“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以下简称“五自”)的质量文化建设内涵,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全校上下聚焦高质量发展,持续强化共治共享的“五自”质量文化氛围。

(二)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升质量文化建设主体素养能力

一是聚焦课堂育人主阵地,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针对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的困境,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育机制,坚持引育并举,将重心放在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人才以及学术骨干上。同时,加大教师队伍培训培养力度,系统性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为加快高质量发展、推进质量文化建设提供智力保障。二是进一步加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力度,持续完善教学过程管理,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作用。教学管理是质量建设与保障的关键环节,加快推进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为此,要针对性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力度,增加教学管理人员培训、进修、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引导其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的思想意识,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学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增强致力于高质量发展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三是积极探索研究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民办高校“五自”大学质量文化建设新路径。要正视质量保障工作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的差距,在探索研究中纠正传统质量文化建设认识上的误区,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体系,学习借鉴同类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通过结构性管理调动个体积极性,围绕持续提高质量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找准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服务领域,坚持特色办学、差异化发展

一是以新一轮教育教学评估为契机,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自身使命任务和发展目标,在合格评估“两个突出”导向和审核评估“两类四种”自主选择的模块化指标导引下,形成“一校一方案”。要构建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群,集中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做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做精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积极探索特色办学、差异化发展的新路径,更好地实现分类发展、特色办学。二是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寻求差异化发展路径。面对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民办高校应及时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统筹布局,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广泛、深入的学科专业调研,及时把握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新发展格局,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从中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四)树立质量数据信息导向意识,充分利用专业技术平台赋能质量文化建设

一是要重视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大推进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力度。《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6]。因此,民办高校在致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内在质量文化中,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焦学校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核心评价要素,探索建立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运用的质量管理数据平台系统,通过数据赋能、分类评价促进质量文化建设。二是树立质量数据信息导向意识,进一步建立健全数据说话、奖罚分明的动态性、可视化考核体系。数据在分析问题、评价和衡量教学质量和成效上有着天然的说服力和可信度,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要围绕教学管理、教师考核、质量监测、实践教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等主要教学环节,充分运用专业化智能管理平台,通过及时、全面地分析应用真实数据,有效解决和持续改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此外,通过质量数据信息的有效积累,可以动态记录工作进步的历程及轨迹,进一步强化员工的数据意识和质量文化,以数据说话保障制度执行,以制度执行促进质量文化落地。

在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清晰辨明当下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形”与“势”,在统筹处理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以及外延与内涵等发展矛盾中,主动融入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通过构建内在质量文化,增强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在特色化、差异化、数据化的发展路径中,探索形成新时期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9-30.

[2]张俊伟.推动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EQ/OL].(2023-08-09)[2023-12-15].https://www.163.com/dy/article/IBMSP0S105501EMW.html.

[3]罗腊梅.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演变逻辑与未来走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6(3):75-76.

[4]李亚东,黄文祥.主动应变,持续加强质量文化建设[N].中国教育报,2022-7-11(5).

[5]高飞.后大众化背景下我国民办高校之质量文化建设方略[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5,15(1):1-6.

[6]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488.htm.


原文引用:张劲松,张锋兵,李俊晓.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民办高校质量文化的内涵价值、建设困境与实践进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21):15-20.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街道  邮编: 710105 电话:029-85892530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6 西安翻译学院信息管理中心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