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冯用军 | 西部高校要跑步前进!

作者:   时间:2023-10-25   点击数:

编者按

近日,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博导、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援疆)冯用军接受了中国教育在线的专访,就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校学科调整、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就业等问题分享了他的观点和思考。


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需要多元化的标准体系

记者高质量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明确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那么,您如何理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什么样的教育才是高质量的教育呢?


冯用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要通过教育强国建设,实现国家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作为龙头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主要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看:


第一是要能够非常好地满足党和国家的战略需要。第二是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教育、科技、人才、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前瞻性需求。第三,我们还要站在全人类的角度,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满足整个人类发展的需要。我觉得这三个维度是衡量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


如果再把“高质量”具体细化,视角就更多了。比如,从高等教育的治理来看,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内在要求和保障。而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定位来看,我们的大学和学院,一定要做到科学分类、精准定位,找到自己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我认为高质量是一个宏观的、战略上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标准,它可以帮助每个学校找到自己的发展目标。高等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内涵式的特色发展,就要让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各种性质的高校,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


比如像清华北大这类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它高质量的标准和其他大学的标准肯定是不一样的。对于清华北大这类研究型大学,首先是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要去解决国家的“卡脖子”问题;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如何促进区域或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衡量它是否高质量的一个标准;而对于职业技术院校来说,高质量发展的标准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程度和质量,是怎样去促进行业、企业的快速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构建多元化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而不是一元化或唯一化。


记者:就是要去做分类和定位,了解自己是哪个类型,自己的特色是什么。


冯用军:对,这是前提和基础。只有把自己的办学基础都弄清楚了,你才能够确定到2035年能实现怎样的现代化,也才能为整个国家的高质量发展,为党的下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好的支撑和服务。



学科调整:厘清主业,

做好聚焦,促进交叉融合

记者:这刚好引出我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学科专业布局的优化调整。今年4月,教育部会同发改委等五部门发布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各高校也都陆续有所行动。在学科调整方面,如何稳妥、科学地落地,您有什么建议和思考吗?调整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冯用军:首先,有一个大的战略方针特别重要。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强调我们每一个系统、每一个单位,都要厘清自己的主责和主业。我认为这是非常关键的。原来为什么专业这么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高校没有搞清楚自己的主业主责。比如,师范大学的主业就是教师培养工作,就是要为基础教育培养优良的师资。但是,过去这些年,很多优秀的师范院校却忘了自己的主业,而是去大量地兴办一些非师范类的专业,导致自己学校的专业性和特色都淡化了。原来我们一看是师范大学,那这个学校的教育学、心理学之类的学科和专业应该是最强的,但现在很多师范大学,最强的学科和专业,不是教育学、心理学,而是一些非师范类专业,甚至还有一些师范大学,师范类专业的比例还在逐年削减。这跟我们党和国家重视教师发展的总体战略是相悖的。


资源是有限的,专业越多,资源越分散,这样盲目增加专业的后果就是师范大学的师范性被大大削弱了,师范专业的发展受到掣肘,非师范专业也没有发展好,师范大学变成了综合性大学。因此,我认为,师范类大学的学科专业调整,要有步骤地、稳定地去掉一些非师范类专业的存量,逐步提升内涵发展,走高质量、有特色的教师教育发展道路。


师范类院校如此,财经、政法、医药、农业等具有行业特色的院校,也是如此。我认为,各高校可以组织召开全校范围内的大讨论,共同探讨学校的发展方向,明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专业。截至目前,我国的普通高校已达3000多所,这么多的学校,其中大部分并没有绝对优势或明显优势。那怎么办呢?我觉得除了清北等可以自主确定使用“双一流”建设学科的高校之外,其他学校都可以考虑做“聚焦”。一是聚焦你的行业特色比如你是农业院校,你的学科建设就要以农业为中心,向农业聚焦,与农民连接,向农村靠拢。二是聚焦社会需求以服务社会为中心,学科建设向社会需求靠拢,向社会聚焦。比如我们国家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高校,河海大学,它的学科专业几乎都与水有联系,它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要研究水文化,法学专业也要研究水资源相关的法律问题。这样一来,在学科专业上的调整方向就很清晰了——哪些专业与学校的行业特色、发展定位关系密切,就重点发展;哪些关系较小,甚至没有关系,就逐步地、有计划地压缩它的招生规模,最终让它退出学校的历史舞台。


记者:这需要一个稳步推进的过程,不能削减得太快,太快了也要出问题。


冯用军:对,太快的话,可能会产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例如,对于大学来说,教师是基础,尤其是优秀的名师。如果某些专业被迅速削减,那么,这些老师的去向如何解决?他们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还有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校友。校友对一个大学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说,大学的影响力,最终是靠你培养出来的人,你的校友来决定的,有一流的校友才会有一流的大学,你培养出了一流的校友,一流校友会反哺你的学校。你如果快节奏地削减了一些专业,人家校友以后回母校了,专业没有了。此外,优秀校友也可能对学校和专业的发展提供很大的支持。因此,我们学校在做出调整或削减专业的规划时,尽量要通过公示等手段,征求一下这些专业的校友的意见和建议。


记者:就像您刚才提到的河海大学的案例,实际上,如果学校要打造其特色,比如河海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或者法律专业,虽然这些并非是它的优势专业或主打专业,但当它们与学校的特色和核心专业相结合时,这些专业就可以不被削减。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交叉融合的思路,同时也是国家现在的导向,即我们要去做一些交叉融合的前沿领域。这样一来,既增加了新的专业方向,又解决了“减存量”的问题,也是对资源最有效的整合。


冯用军:对,这样整合后,学校有了新的建设目标,教师有了新的发展方向,校友还有归属感。


记者:实际上他原来的专业还是在的。


冯用军:学科交叉融合很关键。从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趋势来看,许多原创性的科技成果,即从0到1的突破阶段,基本上都是在学术交叉领域实现的。例如医药化学、物理化学等等,包括人工智能,这些都是学科交叉的产物。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通知,“交叉学科”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目前已经批准了“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两个一级交叉学科。比如国家安全学这个学科,跟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密切关系,因为每一个学科都要建立国家总体安全观。比如我们的教育学科,国家安全学里设置了教育安全;再比如农学,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讲,“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农业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不言而喻。



打通东中西部概念

吸引“孔雀西北飞”

记者: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实际上也体现了教育在支撑整个国家战略需求,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的人才培养及科研成果最终都是要落到实践中,去解决行业产业的现实需求,解决社会上的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复杂和交叉的,不是单一学科就可以解决的。那么,您如何看待高校在支撑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职责和定位?另外,在实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目标时,东部高校和西部高校会有什么不同吗?


冯用军:首先,我想特别强调一点,就是我们的高校一定要分类发展。比如研究型大学主要瞄准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解决那些“卡脖子”的关键问题。行业特色大学主要解决行业内的关键技术问题。而应用型大学主要是去解决社会各行各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需要。相比之下,它不是面向全国的,也不是面向全行业的,它的主要立足点是面向区域,甚至是某一个行业内的比较具体的部门或环节。第四种是技术型大学主要是面向企业,着眼于具体应用型技术在企业里的使用。所以每一所学校,对应着这4种类型,把自己的定位搞清楚了,那么你该往哪个方向走,该干什么,就很清楚了。


此外,我认为我们一定要打通东部、中部、西部这样的概念,根据大学的类型来进行发展定位,而不是他们所在的区域。明确了这个方向,往后的路径就非常清晰了。许多大学在发展初期之所以迷茫,就是因为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只要解决了分类定位问题,从“十四五”到 2035年,甚至到2050年的发展规划,都是很明确的。比如西安交大,它曾经经历过一段下滑的时期,原因就是定位不明确。后来,学校动员全体教职员工,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办学特色。近年来,学校的发展非常迅速。


像西安交大这样,动员全体教职员工做调查、做大讨论,这种做法是很值得借鉴的。党中央国务院也一直在强调大型调查的重要性。按照“双一流”建设的规划,2026年到2027年,我们就要进行第三轮“双一流”的遴选评价。今年也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因为教育部在第二轮遴选时,对警示名单明确规定要在今年进行复查,如果还不能通过调查研究挖掘出自己的优势特色,很可能会面临动态调整。


记者:我们这次论坛的一个重要议题是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由于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原因,我们西部的高等教育发展确实也面临一些困境,在您看来,西部高校面临的相对比较共性的难点是什么?有没有什么破局的思路?


冯用军:好的。其实如果从民国时期开始算的话,我国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历史是很短的,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西部就先天不足。抗战时期,我们西南地区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很多学校也迁到了重庆,后来有些学校就留在了重庆,这对高等教育的战略布局有很大的影响,使得西南地区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心。西北也是如此,在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之前,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也十分稀缺,很多省甚至没有高等教育机构。在西北联合大学解散之后,就留下了西工大、西北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大、西北政法等一大批的学校。实际上,我们陕师大也来源于国立西北大学,是从西北大学教育系发展起来的。


所以说整个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掣肘,第一个原因就是先天不足。第二个就是整个西部的经济发展状况相比东部还是要慢一些。大家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我们的大学在人才引进方面,就会受到很多掣肘。


我们经常讲,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平台留人,还有待遇留人,像我们西部高校,有西安交大的西迁精神,我们陕师大的西部红烛精神,这些我们都要进一步发扬光大。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也在呼吁党和国家对于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在预算投入、政策制定等方面能够有所倾斜。当然近十几年来,党和国家对西部高等教育还是非常重视的,比如像“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一省一校”计划,还有中西部的一些专项计划等等,这些支持对于中西部高校实力的提升还是很有帮助的,希望党和国家能够把这些好的政策延续下去。


此外,对于西部高校,我们还可以增加一些特殊的指标,或专项扶持项目。比如我们陕师大,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成立了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解决了中西部基础教育教师的很多问题,比如学历提升、知识更新、核心素养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等等。


第三,我们西部的高校还要更主动,一定要摆脱传统的“等靠要”的观念,要跑步前进。经常到东部的高校去学习,到自己的主管部门去汇报,跟学校专业对口的企业去合作。咱们以前讲“孔雀东南飞”,现在我们需要让“孔雀”往西北、西南飞为什么?因为我们西北已经把“高楼”建好了,现在已经有“巢”了,就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措施去“引凤”。现在,我们西部的很多大学在硬件设施上已经跟东部的大学差别不大了,那主要差别是什么?就是理念、环境和平台这类软性条件。所以我们的学校就要发挥主动性,主动去东部甚至到国外走一走、看一看。实际上,很多人都是愿意来西部发展,愿意来西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的。比如像我也是本科在安徽,硕士在广东,高访在上海,博士在福建,博士后在北京,之前工作也在河北,全部是在东部,现在也来了西部。


记者:您是典型的“孔雀西北飞”了。


冯用军:对,越是落后的地方,发展机会越多,发展空间也越大,我们有理想的青年人才、青年大学生如果愿意到西北来,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大学生就业:

争取到西部去、到基层去

记者:这就说到了近几年大家都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今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再创历史新高,而北京的研究生毕业人数也首超本科生。庞大的毕业生人数让今年的就业形势显得更加严峻。您如何看待当下的就业形势?您是否支持本科生继续深造考研?


冯用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觉得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古人讲,“人无志不立。”我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是高等教育大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1999年入学,2003年毕业。实际上从那个时候起,我们的就业形势就开始越来越严峻了。我从1999年入学之时,就一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我当时的人生规划就是本科毕业之后要去深造,然后再去工作。目标定下来之后,就知道人生的道路应该怎么走,走到哪里去。


第二,我们需要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可以面向全球。我们需要更新或清晰自己的思想观念,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从 2003 年喊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口号开始,我们发现实际上每年都是更难的就业季。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关键在于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三点。


今年的毕业生有1100多万,那我们是真的没有工作岗位吗?不是的,我们有大量的工作岗位,甚至有大量优质的工作岗位,特别是我们中西部,需要大量优质人才来建设。还有我们的“一带一路”,面向西南和西北,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而要进入这些工作岗位,最关键的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素养、社交能力和情商等等。所以,我们在校的大学生首先要打好专业基础,因为这是你初入社会最重要的一个武器。同时也要重视提升综合素养和各种重要的“软实力”,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社交能力和情商。如今的世界,人际交往频繁,信息流通迅速,因此,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情商,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还有一个方向就是争取到西部去,到基层去。我们很多学校都有支援西部和基层的计划,例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等等。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你来了西部、来了基层之后,才能够了解到我们中国真实的发展情况,了解到我们国家发展的优势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也才能知道下一步前进的方向在哪里。在西部和基层锻炼过之后,对你人生以后的成长、成才、成功会有更大的帮助。


记者: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冯用军:对,要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身边,写在农村、基层和乡镇,写在人民和国家真正需要的地方,这将是你人生成长至关重要、也非常难忘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上山下乡时,就在我们陕西梁家河当知青,他在很多场合都回忆起当年这段经历对他的人生成长起到的重要作用。


记者:这么说来我们大学生更需要的是解放思想。


冯用军:对,解放思想,不要总盯着北上广深。首先,自己要有一个观念上的转变。其次,家庭也要有一个观念转变。长久以来,我国传统的家庭都非常重视读书,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龙成凤,这个观念无可厚非。但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他发展的地方,并支持孩子去实现梦想。我们广大的父母,特别是中西部的父母更要解放思想观念,支持孩子创业、立业,如果孩子愿意来中西部发展,父母应该大力支持。


记者:是的,如果父母给予支持,年轻人会充满干劲和热情。


冯用军:对,父母的支持会给到孩子更大的动力和信心。



立德树人:

培养全面发展、知行合一的人

记者: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落点。您刚才谈到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包括专业基础和软实力等等。那么,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您觉得我们到底应该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冯用军: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说教育要立德树人,就是要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问题无论是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需要认真思考。为什么?只有先明确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你才能够知道怎样去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党和国家提出,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就应该根据教育的根本目的,倒过来反思和调整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


那么,立德树人,立的是什么德?立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立的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树的是什么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注劳动教育和体育,这也是我们各教育学段都要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有一句话讲得特别好: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所以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运动能力和劳动能力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我们的学生,不能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我们要主动接受劳动教育,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所谓知行合一,只有自己参与了劳动,才能真正地解放思想,平等看待每一个职业。


记者:一旦树立了这种观念,就业的路子一下就打开了,就会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工作岗位等着你去尝试、去创造。


冯用军:是的。很多同学没有参加过劳动,没有真切地去了解某个行业,刻板印象里认为这个行业或职业发展前景不好。他们往往会把一些行业想象得很艰苦,没有发展空间或者待遇不好等等,然而当他们真正深入了解之后,就会发现这个行业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


可能很多人都看过发射“天宫号”宇宙飞船的报道,我们北京飞控中心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是30多岁。原来很多人都觉得航空航天工作是很辛苦的,也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现在,我们国家最优秀的青年人才,都去了那些最寂寞、最需要坐“冷板凳”的专业和行业。像飞控中心这些年轻的同志们,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是90后甚至00后,人家就能够坐得下“冷板凳”,“坐下来”之后就能够产生重大的贡献。


每个行业和工作岗位都是如此,在你不了解它之前,不要被传说中的“苦、累、脏、差”给打败了,抽出一点时间真正去体验一下,走一走,看一看,体会一下,你的收获将是无穷的。


比如建筑施工,很多人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10年、20年前,觉得它是一个工作环境很差,很脏很辛苦的行业。但其实现在我国已经有地方用3D打印技术建造整栋房屋了。现代化的施工与过去那种人工抹砂浆之类的手工劳动已经完全不同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没有所谓的夕阳行业或朝阳行业,任何行业都有发展空间,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周期现在可能发展空间小一些,待遇差一些,但是过几年可能发展空间就变大了,待遇就提高了,这都是有可能的。比如曾经有一段时间考古是很冷门的专业,没有人愿意学,但是近些年考古又变得热门了。


所以,我们要用前瞻性的眼光来看问题,当你认准一个目标后,一定要能够坚持做下去。只要你在正确的方向上,坚持做一件事情,把它做到极致,你就是这个领域的顶尖人才,你就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街道  邮编: 710105 电话:029-85892530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6 西安翻译学院信息管理中心 All Right Reserved.